
13 | 14
筆者身邊有不少的朋友都十分相信星座。他們認為網絡上對於自己所屬星座的性格描述十分準確,每每嘖嘖稱奇。有人更嘗試在星座的描述當中尋找自我,發掘自己的優點及缺點。可是,到底十二星座能否代表所有人的性格和特徵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說法又有沒有根據呢?
就以雙魚座為例:「屬雙魚座的人擁有良好的觀察力,喜愛發白日夢,而且喜歡旅行而得到舒暢。他們感情豐富,對任何人都很親切,容易信任他人,所以會獲得許多朋友。他們對朋友忠心,願犧牲自己,幫助朋友。」第一次看這星座描述的人都可能會有同樣的感受,「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實在太奇妙了!」。根據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佛瑞效應(Forer effect),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往往會對一些認為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性格描述給予非常準確的評價,然而這些描述是十分模糊及普遍的,以致能夠應用於很多人身上 (Dickson & Kelly, 1985) 。
心理學家曾經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試。研究人員首先寫下對學生性格的真實評估,但後來卻給他們兩份評估報告。當中有一份是真實的評估,而另一份則是假造的,即是使用一些空泛而模糊的句子來描述他們。當研究人員問及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代表自己,超過一半的學生(59%)都認為那份假的評估報告能較適切地描述自己。星座的描述同樣是空泛的,幾乎適用於所有人。故人們可以從句子當中,尋找到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以往的經歷去證明那些描述是對的(Dickson & Kelly, 1985)。
可怕的是,星座有時候會成為人們的限制。當我們看過星座的描述,認為自己是這樣的個性,便會進入自我應驗預言狀態,使我們一切的習慣行為都有星座描述的影子。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期望,將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以致這個期望最後真的應驗(Merton,1948)。例如星座說你很容易感到失落,也許你就會把負面情緒放大,時常感到難過。
一個著名的實驗證實了自我應驗預言的效應(Merton,1948)。研究者走進一所小學,隨機挑選了部分學生,並告知老師這些學生是最有發展潛能的。然而,這些學生並不見得比其他學生優秀或更具發展潛能。隨後的實驗結果十分驚人,那些被老師認為是較優秀的學生,在那一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
然而星座並非精密科學—命運總要靠自己掌握。
延伸閱讀:
Brameld, T. (1972), Education as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Phi Beta Kappa, 54(1).
Forer, B.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give special thanks to Dr. Chen Zhansheng for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in the field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without whose patience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complete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in July.
References:
Dickson, D. H., & Kelly, I.W. (1985). The 'barnum effect'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7(2).
Merton, R. K. (1948). The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The Antioch Review, 8(2).
Myth#8 - 星=「宿」?
July 2014
